知乐阅读

晚清钞票,想印就能印


虽说晚清发行纸钞从1895年才开始,但能上纸钞的头像和世界各国一样,“准入门槛”很高,只有慈禧、李鸿章等重量级人物才有机会。不过凡事总有例外,庆亲王的儿子、清末农工商部尚书载振竟也在钞票上亮了相。

印有载振头像的钞票,是上海信成银行于1907年发行的“横式银元票”,上面还有一行小字:“大清国商部尚书固山贝子卫镇国将军载公振”。

为什么要让载振“露脸”呢?信成银行的创始人解释:一是载振跟信成银行的关系非同一般,当然要借此标榜一下;二是载振的“贝子尚书”身份是金字招牌。能让钞票保值。

上海信成银行虽有“中国第一家储蓄银行”的美誉,却是纯粹的民营银行,怎能堂而皇之地发行钞票?这揭示了晚清一大弊端:混乱的货币发行。

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,清朝隔些年就挨顿揍,揍完揍又挨宰,国家权益早被“宰”得差不多了,最易被列强钻空子的就是纸币发行。晚清的最后半个世纪里,英国丽如银行、法国东方银行、美国花旗银行等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,他们除了发行本国货币,还擅自发行各种“银两票”。1895年以前,各列强的银行已在中国发行了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“银两票”。搂走巨额财富。

正因如此,纸币也渐渐成了晚清政要、名流眼里的肥肉。待清政府回过神来,也开始发行纸钞时,各路势力一拥而上。1895年,北洋铁路局开始发行“银元票”,只后的16年里,不止户部银行在发行钞票,内务府等衙门都有自己的“银钱号”和“官票局”,各省也有纸币发行机构,民间钱庄银号也不甘寂寞。可以说,那时手里有点儿权的都能印钞票。

如此一来,大清境内的纸钞彻底泛滥,而这些五花八门的钞票绝大多数没准备金,亮相时牛气哄哄,说贬值就贬值。还有些钞票,比如当时“中国通商银行”“大清银行”“交通银行”发行的钞票,只限于在北京、广州、上海流通,各省“官票局”的钞票也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用,一出省就是废纸。此外,每年未经清政府批准流通的钞票,总额更在500万两以上。

所以,上海信成银行“民营银行印钞票”的奇特现象又算什么呢?而且就操作来说,这都算是晚清钞票烂账里十分良心的一款。

如此乱象,清政府就没觉察到?其实他们也想过法子改革。1909年,清政府颁布《通用银钱章程》,规定了各省发行纸币的限额,次年又颁布《兑换纸币则例》,但对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说,这些都治标不治本。

因为晚清的货币乱象不只乱在纸币一项,积弊多如牛毛。要知道,从“康乾盛世”起,货币发行就是各级官员的肥肉,通过“火耗”等空子,大小官员捞够了油水,到了清末,别看国家风雨飘摇,混乱的货币市场依然是各级官员互相勾搭的食物链,改哪一条都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
所以,1904年,清政府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提出《中国币制改革案》,美国“会议货币专使”杰瑞荷也提出《条议中国新圜法觉书》,这都是全面消除陋规的改革思路,却因牵涉各方利益而不了了之。只能小修小补的晚清纸币制度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,直到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彻底结束了使命,变成这段历史的特殊见证。

大清的落后挨打、积贫积弱,单从这纸钞上就能看到太多缘由。

上一篇:金人的“好外公” 下一篇:人缘